close

一、符號的意義

符號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,可能是只是一篇文章中表示停頓的句號,或是飄揚在空中代表國家的旗幟,又或是意味關注愛滋病的國際標誌紅絲帶。它不僅可以用圖像、文字的方式表現,更可以是一座高聳的建築,像是象徵浪漫的巴黎鐵塔;或是一位英雄人物,如左派陣營謳歌的切‧格瓦拉所代表的反主流文化。這些例子都是藉由符號將其背後所象徵的意義呈現出來。符號有三個基本的特徵:第一是有具體的型式,第二是指涉著符號本身以外的事物,最後一項則是可以讓大多數人都認得出來的標誌。舉例來說:路邊掛著一塊黃色英文字母M的大招牌,我們隨及在腦海裡浮現的是一間速食店麥當勞。除了明顯的招牌外,大寫M字母則是McDonald’s英文的單字字首,還可能伴隨著這塊招牌而來的是對美式食物的印象,像是漢堡、薯條及明亮的空間和歡樂的用餐氣氛,甚至可以讓人連想到美國跨國企業。符號除了本身是一種標幟,我們也用符號去辨識其他事物,或是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的不同。像是北一女的制服小綠綠,如果你是北一女的學生,就很快可以辨認出這個身上穿著綠色制服的女學生是你的同學,反之則亦然。

 

二、性別符號淺談

    一般我們常見的符號,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MarsVenus形象的表徵。箭頭與圓形的圖樣像是戰神Mars的盾牌與長矛,好似他驍勇善戰、雄偉自負的英姿;則像是美的女神Venus手中的鏡子,表現了她顧影自盼、丰姿綽約的一面。兩者結合創造了另外一個符號-跨性別。跨性別符號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跨性別的認定目前還存在許多爭議,但普遍比較被大家接受的說法是:出生後對自己的性別不認同、對自己的性別有疑問或認為是一種錯誤。由於跨性別不是單一的個案,也並非一種疾病或偏差,我們可以試著用較寬廣的角度來待性別議題,打破大眾對性別二元論的看法,使性別的區分不再只是男女兩個選項,而是以多元角度來看性與性別(性/別)。進而對於相對少數的性偏好不同(像是喜歡SM),或是同性戀、雙性戀等,不再指責或壓迫,也不再保有單一的認同與想像,而是以開放與多元的方式去理解與體諒。

     除了有性別意象的符號外,1940年代在納粹集中營中為了進行「分類」,將下圖最右邊的黑色三角形配帶在女同性戀者的身上。這個黑色的三角形原本是有「反社會」的意思,納粹集中營認為女同志因為不符合一般大眾對於女性的印象:像是在家相夫教子、傳宗接代,因此就將女同性戀者歸類為反社會者。一直到了1980年代,德國與美國的女同性戀者為了紀念這些被迫害的犧牲者,以及對人權的重視,開始再重新使用這個標記,也視之為一種驕傲。另外有相對於黑色三角形的粉紅色三角形,則是用來表示男同性戀者。納粹集中營犯人分類表

(二戰期間,納粹為了分類與管理為數數百萬的「人犯」,特別用六種不同顏色的倒三角形分別表示「政治犯」、「罪犯」、「移民」、「耶和華見證人」、「男同性戀」以及「反社會者」。而納粹認為女同性戀者因為不符一般社會對於女性的印象:在家相夫教子、傳宗接代等等,因此就將女同性戀者以及智障人士、酗酒與流浪漢以及其他族裔一起歸類為「反社會者」。一直到了1980年代,德國與美國的女同性戀者為了紀念這些被迫害的犧牲人士,以及對人權的重視,重新開始使用這個標記,也將其視為一種驕傲。)

 1978在美國有一位名叫哈維米爾克Harvey Bernard Milk)的男同性戀者,他曾經擔任舊金山市政管理委員會第五區的委員,鼓勵同性戀者勇於出櫃、相互扶持,以破除社會的歧視並且積極爭取自己的權益。此舉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引發了極大的爭議,後來甚至因此被極端分子射殺身亡。他的故事曾被拍成紀錄片,後來也被Hollywood拍成知名的電影《自由大道》。他死後,彩虹旗在1970年代末期就開始被同志聯盟廣為使用,彩虹旗上一共有六種顏色,各代表不同的意義:紅色-生命,橙色-康復,黃色-太陽,綠色-自然,藍色-協調,紫色-精神。一直到今天,彩虹旗也成為LGBT(LesbiansGaysBisexualsTransgender)、酷兒(Queer)等團體常用的旗幟與標誌。使用彩虹旗作為同性戀標誌的是舊金山的藝術家吉爾伯特·貝克(Gilbert Baker),它由六種條紋的顏色組成: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和紫羅蘭。

三、從符號看我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

    女性給我們的一般印象不外是溫柔似水、小鳥依人,對男性的印象則是高大挺拔、英勇威猛,這似乎從男女符號()的來源與差異就可以窺之。但隨著時代的變動,不僅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改變(裙子不再只是女性的專利、男性也可以表現軟弱與哭泣),對於性別的認同也不再只有兩個選項(變性人、同性戀、雙性戀等)。社會與文化的轉變也意味者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,如果性別符號只有男女之別,那就忽略了少數人的性認同,也扼殺了其他選擇的可能性。我們普遍認為多數人的選擇是相對安全的,或是常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下決定,主張多數人的行為是主流,少數人的行為就成了例外,甚至會以歧視與排斥少數人的舉動來凸顯自己是正常人的優越感。這種將其他意見及立場抹煞,把不同於自己看法視為他者的想法,其實正是一種不自覺的自我限縮。也許我們可以不再用藍色的符號,與粉紅色的符號去區分性別,而是試著以多元的角度及更寬廣的胸襟來看待這些不同,並且正視與廣納所有的性差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cu3400 的頭像
    ncu3400

    中大通識部落

    ncu3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