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性別議題談的是關於「受壓迫」的經驗。

所謂的性別,代表的是一系列的差異。

透過人體模型,我們可以從解剖學清楚辨識出男/女兩個性別。

但是,這個看起來自然簡單的事實,並沒有導致什麼自然簡單的後果。

 

原本一個女性就是一個女性,一個雌性物種。

她不會自動變成柔順的妻子或者妓女,

只有在人類的社會制度中,她才會成為這些角色。

 

女性受到壓迫,並不是由於什麼天生的才能差異,

而是社會制度將各種不利於女性的規範,強行附加於生物性別之上。

 

但是「性別」成為社會議題為人們所討論,並且醞釀成一股改革社會的能量,是在性別壓迫產生很久以後的事。

 

一開始的性別議題是關於「女性公民權」的問題。

當時的女性主義者認為,只要女性爭取到和男性相同的公民權利,

她就可以從私領域走向公共領域,從私人走向政治,

可以依照自己的願望改變自己的處境。

然而事實證明,當她們成功取得投票權之後,

她的處境並沒有太大的改變。

 

女性主義者很快地發現,她所受到的壓迫來自性別差異,

而如今她的失敗是由於她沒有去正視這些差異。

 

她所爭取的權利,以及她所投入的公共領域是男性的領域,

以男性特質為典範而設立的普遍的、同質化的理性個人與公共性。

在這個政治結構下,當女性試圖闖入公領域,

她就要貶抑自身的女性特質,採取男性的認同。

她進入公共領域的方式並非強調「我是女人」,而是設法將自己武裝成男人。

 

有鑒於此,女性主義者開闢出一條新的路徑,將象徵女性的東西賦予政治意義。

某種女性具備而男性缺乏的能力「母性」,應當被賦予政治思考,

強調「女性特質」,倡導「母性的政治」。

她們認為女性長期以來擔負母親、妻子、看護等照護角色,

女性擁有的關懷與慈愛等特質,可以改變男性的政治型態,

比起傳統父權制度,母性政治更能導致社會的和諧。

 

藉由確認女性特徵的政治價值來改造父權的公民觀、公私領域劃分,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方案。 

但是對比於所有的女性經驗而言,強調母性、照護者等若干特質未免過於狹隘,將多樣的女性身分與實踐窄化為特定的本質。 

認識到這一點,女性主義者進一步發現:如果要徹底地解決社會中的各種屈從關係,我們必須放棄本質主義的觀點,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避免彼此在某種固定關係中形成穩定的屈從關係。 

但是,如果沒有什麼本質可以當作性別論述的武器,如何能夠確認實際的性別壓迫以及如何去建構反抗性的論述,並且提出解決方案? 

為了避免再度落入某種可議的本質身分,並且避免藉由性別範疇,所進行的排斥與壓迫,當代女性主義所提供的一個可能的進路是:取消性別範疇,代之以直接的身體經驗。

 事實上,人們關於性別身分、性慾望、性的經驗與想像等等不可能由簡化的、男/女二分的性別範疇以及主流性規範所含括。

 由個人直接的身體經驗來闡述的主體性理論以及壓迫的社會結構,不必來自生物基礎論的觀點或者文化的性別概念,而直接面對各個男男女女、同性戀、異性戀、跨性別的身體經驗與性實踐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cu3400 的頭像
    ncu3400

    中大通識部落

    ncu34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