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學期通識中心新加入一位具備環境工程與媒體實務專長的生力軍:呂理德助理教授。呂老師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士、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博士,同時也是資深的平面媒體專業記者。通識中心將借重呂老師理論與實務的厚實經驗,參與中央大學的STS學程。
呂老師大學畢業後,於民國74年經由高普考分發進入台北市環保局工作,76年報禁解除後旋即考進中國時報,憑著對傳播的熱愛,一待就是二十幾年。在職期間為了充實學養,也在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進修,碩士念一年之後便直攻博士,並於96年取得博士學位。也因為具有環境工程的專業背景,所以都處理環境新聞的相關報導,之後更擔任了資深編輯與主筆,撰寫與環境、生活有關的評論與社論。
報禁解除初期,平面媒體記者的職缺競爭相當激烈,而當時中國時報為什麼需要環境專業人才,而不是傳播科系的畢業生?呂老師表示,這是因為社會需要專業記者。但他也謙虛的表示,其實那時他也不知道新聞是甚麼,甚至連新聞稿也不會寫,不過其實在呂老師的努力之下,後來陸續獲得曾虛白、金鼎獎等許多新聞獎項,證明了呂老師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。
呂老師強調,重視專業記者與專業報導的方向是必要的,因為各項調查顯示,多數民眾的生活中的知識事實上都不是專家告訴我們,而是經過媒體報導所得知,如果找一些不懂的人去傳播,絕大部分可能是不正確的訊息。因此專業傳播是未來應該走的方向,對社會的改變必須要有更多的專業報導人才。有鑑於此,理論跟實務的結合就更形重要,教育需要培養更多專業的人進到這個領域,要培養更多’’正確’’的專業人才,因此促使呂老師擔任教職,將工作上累積的經驗傳播至校園中。
呂老師也提及,在多年的採訪經驗中,有兩件事情讓他有深刻的感觸,首先是獲得吳舜文新聞獎的鉛中毒報導。呂老師回憶第三年跑新聞,也就是78年底,從當時公衛界的王榮德教授處得知,其研究報告發現基隆有一工廠產生環境汙染,呂老師鍥而不捨的追蹤報導,揭發了該回收鉛蓄電池工廠排放鉛的廢氣,造成附近一間大約有一百多人的幼稚園,約有六成的院童是低能兒,消息見報後立刻引起社會關注,後來迫使工廠停工。十年後王榮德老師告訴呂老師,這些小朋友智力逐漸恢復,這也讓老師感到非常欣慰。
另一件報導,是民國81年時台灣正在風行興建高爾夫球場,許多球場都計畫蓋在水源保護區,而環評報告在諸多政治壓力下僅用’’不宜設在水源保護區’’的軟弱字眼,而呂老師將其中七家將設在水源保護區的消息報導出來,驚動了社會大眾,在輿論壓力下行政院最後否決了這些利益團體的要求。過程中呂老師因為擋人財路承受了難以想像的壓力,但秉持專業記者的良知,為了貫徹對社會責任的堅持,仍然無懼挫折堅持報導。這兩件案例讓老師更加相信,堅持道德良知和專業報導是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最佳方法。
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是教育部委託陽明大學規劃的計畫,而本校由李河清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,呂理德老師(另有紀國鐘老師、陳志臣院長)為共同主持人,在通識中心黃主任帶領下,共同參與規劃STS學程。STS是從科學史的發展,了解科技對社會產生的影響,呂老師強調,了解科學史的重要,在於了解科學的發展對應於當時社會而言,是甚麼樣的社會條件促使科學得以成熟,進而批判這樣的發展,又對社會產生甚麼影響。由於科學史的研究涵蓋許多領域,而本校正處於起步的階段,將來也希望歷史、哲學的人都進來。呂老師舉陽明大學以醫療社會學為主的例子表示,中央大學的強項是地球科學,而地球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,他希望未來可以發展以環境災難等環境社會學為主的特色STS學程。
呂老師並且指出,希望將STS開在專業學院,因為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是持續而巨大的,呂老師以八八水災為例表示,我們可以用現在科技計算出目前所知道數據,但是算不出來將來的變數,所以應該回過頭來正視人跟環境之間的關係,要放棄人定勝天的概念,因此科技人文的觀念應該落實在專業知識之上。
最後呂老師表示,中央的同學對這一類課程的反應還不錯,因為環境、傳播與生活其實是一體多面的議題,所以呂老師的課程會從生活出發,播放一些生活中發生的新聞影片然後再進行討論,使同學讓生活與課程產生連結。呂老師希望逐步漸進的課程安排,可以讓同學領略到STS的興趣與重要性。(鄭揚宜採訪報導)